建议

曾一天卖出8818杯的村咖,现在怎么样了?,一村咖啡多少钱一袋

内心凄苦可想而知。关键,戚少商毁约还不止一次,而是连着五次,所以息红泪才创立毁诺城,遍传江湖誓殺戚少商。




作者 |餐饮老板内参内参君



第一批跟风开村咖的人,后悔了?

前段时间,村咖又上了热搜。

但这次,热搜上的词条从#村咖为什么这么火,变成了#第一批跟风开村咖的人后悔了。

不少人在评论区表示这实在算不上一门“好生意”,但在内参君看来,与其说村咖不好赚钱,不如说是大家对“村咖”这一形式完成了“祛魅”。

此前的村咖,更像一场“造富”生意。

以凭借村咖顺利出圈的浙江安吉为例,一个常驻人口不到60万的小县城,却有超300家村咖,仅村咖的年接待游客量就超过了615万人次,形成了1.21亿元的富民产业。2024年4月5日,安吉的村咖“深蓝计划”更是创下了单店日咖啡出杯8818杯的全国纪录。


◎一张68元的入场券,兑换一杯咖啡 图源:小红书


前有咖啡主理人顺利致富,后有中央与地方政府推动乡村文旅事业发展,一时间,到村里开家“既有诗与远方,又能赚钱养家”的咖啡馆成了不少返乡创业者的第一选择。

入局的青年带来了新的生意形态,不少村咖摆脱了过去单一的“乡村+咖啡”模式,变成了“村咖+”,与新中式、民宿、陶艺等多种文旅形态相结合,打造了可复制的村咖样板。

于是,不止安吉,如云南、广东、安徽、河南等地的乡村里,不少地方都出现了村咖的影子。《中国青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全国村咖的数量已经超过了4.4万家。


◎图源:小红书




“千村一味”的村咖,与“松弛感”渐行渐远

村咖的爆火,无外乎以下几点:

其一是“土洋结合”,自带反差感,更容易引起游客的分享欲望;其二是切中了消费者对松弛感的追求,通过咖啡这一媒介满足情绪消费的时代需求;其三是村咖投资相对较轻,门槛更低,对创业者而言更友好。

然而,爆火的村咖依然遵循“入局-内卷-出清”的市场基本逻辑,随着村咖越来越多,其背后的问题也浮现出来。

产品上,部分村咖以口碑换流量,赚得是一时的“打卡”生意。

当喝惯了9.9元冰美式的“城市牛马”来到田间地头,可能会震惊于村里动辄30元+/杯的咖啡物价,但想到咖啡豆来自云南,是纯正的国产尖货,再看看培训了三个月的老乡,拉花比城里的咖啡师还要稳当,尝起来味道说得过去,尚能安慰自己这是花钱买休闲。

然而,部分村咖仅仅在价格上对标星巴克,在品质上却无法与之相媲美。


◎图源:小红书


来自河北的咖啡师王丽表示:“很多村咖价格偏高,一杯三四十不比市区便宜,但是味道上却很难做到独特的吸引力,消费者不会再来,这就是赚了一波打卡的流量,没有回头客。久而久之,在网上的口碑越来越差,也就发展不下去了。”

场景上,存在“千村一味”的问题,同质化抵消了“松弛感”。

与传统的咖啡相比,村咖的核心优势在场景,然而当下的村咖,场景同质化的问题却愈发严重。

一边是过分极简,从稻草小棚到猪圈咖啡,从黄泥老屋到自建铁皮房,高铁转大巴再转村民的三轮才能到达,过分“野生”的装修也透露着“年久失修”的氛围感,成都的春紫表示:“似乎挂个牌就来割韭菜。”


◎依托在地优势,才能打造更独特的村咖 图源:小红书


另一边是硬蹭农村风格,人为制造“网红打卡点”,如千篇一律的格子桌布、竹编篮、ins风摆盘,已经成了网友总结的村咖开店“三大件”,但就像“我在xx很想你”的标语,没有文化底蕴,单纯的复制粘贴难以长时间留存客户,反而容易弄巧成拙,稀释了村咖能够带来的独特体验。

运营上,装修、供应链等隐形成本偏高,且存在明显的淡旺季区分,“一本万利”只是幻想。

“咖啡馆最简单,门槛最低,好上手。”抱着这样想法到村里开咖啡馆的人不少,但正如那个登上热搜的词条#第一批跟风开村咖的人后悔了,不少人来了才发现,要做好村咖,只有情怀远远不够。

如《每日人物》报道,在成本上,将快塌的土房子改造成能使用的咖啡馆,防水、加固等基建自不必说,如果在山上,还要自己拉电线、抽水……投资至少40万;再者,村咖本质上是注意力经济,咖啡主理人们需要不断想新点子,卷完咖啡卷窑炉面包,想成为下一个热门,全凭创意;最后,对于大部分村咖而言,流量带来的客流有限,旺季游客多还能小赚一笔,淡季生意不好就只能关门,对大部分人来说,村咖更像是一门“季节性的兼职”。


◎图源:小红书


更严峻的是,越来越多的咖啡品牌正在开辟下沉市场,对村咖而言是“降维打击”。

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咖啡行业闭店数量高达4.5万家,净增长率仅为27%,高压之下,咖啡的下沉战也愈发火爆。

如星巴克,其2025年Q1财报数据显示,星巴克中国已经突破了1000个县级市场;又如瑞幸,根据餐里眼大数据,截止到今年5月15日,瑞幸、库迪、幸运咖的总门店数分别为23826家、10050家和3621家,其中三线及以下城市门店占比分别为33.44%、38.47%和70.98%。

当头部品牌的触角快速向下延伸,村咖面临的压力无疑将持续增加,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对品牌建设、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村咖,回归普通生意

从“造富神话”到“第一批跟风者后悔”,变迁背后,是市场规律的回归,而村咖的本质,也只是一门普通生意。

如今,越来越多的入局者抛弃了“赚快钱”的思维,开始回归生意本质,脚踏实地做好村咖生意:有的村咖结合当地特色,推出如黄皮、麦芽等富有在地风味的季节性咖啡产品;有的村咖通过达人探店、常态化直播等方式完成引流,提升品牌热度;还有的村咖与当地手工艺人合作,传承非遗文化,打造文创体验店……

当越来越多的从业者以匠人之心在细分领域中深耕,村咖才能在田间地头真正生根发芽,而这一独特餐饮形态的未来,仍然值得期待!

文章评论 (26)

鹅渡河

星痕一线天

2025-05-24 22:36

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内容详实,观点独到,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期待作者的更多作品!

赞 (80) 回复
寒露兮微

钢筋工宗师

2025-05-24 14:55

文章分析得很透彻,但我对第三点有不同看法,希望能与作者进一步交流。

赞 (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