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柳飘飘
本文由公众号「柳飘飘了吗」(ID:DSliupiaopiao)原创。
黄圣依告别杨子后,疑似又迎来另一个NPD:老母。
妈妈一个劲地夸奥运冠军陈梦,总觉得自家女儿不行,让黄圣依脸上一阵青一阵白。
而李嘉格疑似遭遇寄生虫妈妈,以至于明明参加的是亲子节目,流泪频率堪比上离婚综艺。
眼睛像水龙头忘关
比起很多人只抓住某个母亲使劲抨击,再按头逼她道歉,好符合大众对原生家庭创伤的自我投射和对疗愈的期待,飘更想做的,是观察。
毕竟,粗暴归因并抨击妈妈们真的就有意义吗?已然产生的疤痕又有那么容易被抹平吗?
我惊讶地发现,这季的四对母女,刚好组成一个循序渐进对照组——
妈妈对童年时期的女儿,从放养到严管的抚养方式不一而足;女儿成年后形成独立人格的程度也由此参差。
一对对说。
程潇母女这对,乍看问题最大。
别的母女再吵再闹,毕竟是熟悉的东亚熟人干架模式——只有够亲,才会肆无忌惮。但程潇和妈妈的感觉就是压根不熟,但凡独处或者肢体接触,都会条件反射地开始尴尬。
比如说,母女久别重逢,程潇接过妈妈的汤后,就没有更多的话聊了。妈妈向女儿张开双臂,接过来的却是宠物狗。
她们仿佛只能通过某个第三方的媒介来沟通关系,没法直接对话。
可这意味着她们不爱彼此吗?也不是。
程潇妈妈为了女儿们(程潇还有个妹妹)能安心搞事业,查出癌症时不说,等手术做完了才通知她们。程潇为此着急生气,把妈妈骂了一通。
可妈妈提到这段,开心得像个小女孩。
在这种生死攸关的情景,程潇才打破了隔阂,对妈妈激烈地表达了真心。而妈妈欢喜的是,女儿终于在心理上和自己亲密无间了。
其实这也是程潇所想。当看到妈妈在信中所写,希望在这次旅程中,女儿可以跟自己干一架,在自己面前不用那么要强而可以示弱时,她哭了。
她们渴望互相靠拢,却无力相拥。什么阻隔着她们呢?
说到底,是程潇妈妈对她的放养式抚育。
从独自手术这事就可以看出,妈妈无私到了无我的程度。这是伟大的爱,却不一定是程潇要的。
妈妈在意识到自己难以托举女儿、反而会成为累赘时,主动切割了代际间的纽带。
很少有母亲不和孩子亲近,但程潇妈妈反本能地做到了。
给程潇自由,是她能给程潇最大的爱。但站在程潇的角度,万一结果不好呢?这会带来的是更可怕的创伤。
某种程度上,程潇妈妈也是偏激和独断的。真正的自由,不是替女儿选,而是让她自己选。事业和家庭必然难以平衡,但这是程潇的命题,不该由她代劳。
母女间的关系是由相互的责任维系的,若一方主动免除了对方的责任,那陌生感自然就会产生。
再加上程潇年幼时就在海外训练,独立惯了。母女失去“教-养”过程,亲密度打折扣很正常。
这种过于主动与被动兼续的放养,并不影响程潇形成人格,唯一的问题就是,她会感到孤独。感知到爱,并不能弥补相处里切实存在的疏远。
相应的,程潇妈妈其实也孤单。她们只能抑制这份感情,错过彼此有效交流的机会。
较好的母女模式是陈梦这对母女。
陈梦妈妈非常严厉。陈梦有个心结,小时候她被教练打,回家告诉妈妈希望得到关怀,却被告知要严记错误,下次再犯会以同样的方式打她。
妈妈虽严厉,但这样的事件并没有形成行为模式,单纯是以一个标识性事件存在于陈梦的童年阴影里。
另外,即便也是从小离家培训,陈梦妈妈却每周风雨无阻地看望女儿,从未真正缺席。人心肉长,长久可见的关怀,让陈梦对妈妈的爱真实可感。那件让她铭记的事或许会让她失望,但她绝不可能恨妈妈。
另外,半独立的训练生活和成功的职业生涯,也有利于她形成良好的自我人格。
孩子在幼年时,自我存在意识是非常微弱的。他们需要靠父母的评价明确自己的存在,而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成年后依然渴望得到父母认同。
但陈梦的外界评价体系不仅有父母,还有职业。别人是先受家庭教化再成就自我,她两个过程却几乎是同步的,这让她相较而言对原生家庭的创伤没那么执着。
她的人格不仅健康,而且有爱滋养,人会更松弛。只要给这对母女机会,她们之间的疑惑消融,没来得及表达的爱,就能快速流动起来。
而当母亲控制欲强化,后代的独立人格难以发展,不仅女儿们的人生会受到干扰,长大后,她们还会参与对母女关系的破坏。
黄圣依母女就是如此。
有意思的是,黄圣依妈妈邓传理和陈梦妈妈一样都是高知女性,甚至从一般视角看,既是作家又是记者,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邓传理还更高知些,但她的育儿却不太成功。
一个细节——
因为本身是乒乓球迷,邓传理对陈梦非常喜欢好奇。于是迷妹般一直向陈梦发问。就在陈梦为难时,陈梦妈妈出来解围,指出邓阿姨是记者,其实可以教你一些应对采访的经验。
这番话一下反客为主,不光解除了陈梦的尴尬,还大大讨了邓传理的欢喜:自己竟然能教陈梦!?
会发现,陈梦妈妈是聪明人,且是精通人情处世哲学的那类。
相比之下,记者出身的邓传理更在乎的是真相和真理。她自身很优秀,但多了读书人的执,少了陈梦妈妈的灵巧。
所以她培养黄圣依,更像在做一道难题,她追求的是一种客观的正解,因此黄圣依在技能上分外优秀,却唯独缺失了内在、人格的教化。
直至今日,她反思的也是没能把黄圣依培养成顶尖人才,所以才会对陈梦妈妈如何在陈梦5岁时就帮她确认职业发展感到强烈好奇。不管答案是什么,如今问还有意义吗?
邓传理严谨地培养黄圣依,一笔一划地规划她的未来,却无法帮助她形成自我意识。这也让黄圣依很少主动把控人生,失败的婚姻就是明证,面对令人窒息的杨子,多年来她却甘之如饴,因为又找到了一个全方位托管自己的家长。
她曾在采访中表示,喜欢杨子给她制定目标。这话的潜台词就是,黄圣依已经迷茫到完全放弃了对自己人生的掌握,多令人唏嘘。
没有完善的人格,她再优秀也是无根的,所以总需要外接一个心智来帮她自我确认。
邓传理对黄圣依情感需求上的忽略,和对她的怀疑打压,也让黄圣依哪怕更美更优秀些,也不可能得到配得感。
评价黄圣依参加体育综艺表现没有陈梦好
这些都会加剧黄圣依的混沌。
作为演员,黄圣依现在却全然在依靠综艺生存。她只能靠贩卖隐私和创伤变现,已经很难按照正常女演员的路径去争取事业上的成功。曾经的无目标感,浪费了她太多时间和精力。
网上有个帖子很热,问黄圣依为什么年到四十,还被困在原生家庭的问题里。
其实一点也不奇怪,错过了本该在童年完成的自我建构,阴影就会一直在。
而人格完善的过程越被延迟,就越艰难、痛苦。
一来,因为人格不健全吃过的亏已无法弥补,比如被杨子祸祸、事业停滞等;二来,根深蒂固的惯性会阻碍蜕变。
不知道黄圣依是否带着怨气,观感上她似乎总逮着机会“报复”母亲:瞒着妈妈换掉她准备好的衣服,当妈妈想表达对陈梦喜爱时,强硬打断她让她睡觉……这一系列强势的行为,和妈妈当年的行为如出一辙。
最明显的一个瞬间,当她话赶话问妈妈,既然你认为鼓励才能提高孩子的成功率,为什么你不这么做时,她眼睛怔怔盯着镜头——仿佛在等待妈妈在众目睽睽下,给委屈多年的自己一个合理的解释。
能明显感受到,黄圣依母女如今已轮到黄圣依担任强势方。这不一定是主观的“报复”,更可能是潜意识里的一种学习和复制。
这听起来是黄圣依“崛起”了,实则仍是悲剧。黄圣依已经错过了自己塑造自己的时机,于是唯一的选择就是复刻塑造了自己的人——母亲。
黄圣依没有“我”,邓传理只是培养了另一个自己。而随着母亲逐渐衰老,那个小一号的“自己”自然要成为大家长了,母亲不能接受也只能接受。
这种循环反噬称得上是最糟糕的代际关系。于是更好的人生没有机会产生,错误的却被继承,若没有破局者,它还能自动运行无数代。
最后是李嘉格这对母女,她们讨论度最高,但我并不想详聊。因为她们的模式并没有什么幽深曲折之处,反而是最清晰的——
妈妈各种看不惯李嘉格,而李嘉格随时随地炸毛,两个人已经水火不容了。
现在全网都在审判李嘉格妈妈,但客观上看,妈妈有时真没怎么样。
例如她看不惯李嘉格婆婆第一次见面就给媳妇下马威,这事搁哪个母亲身上都会替女儿委屈。
但当女儿希望妈妈不要再提这件事时,妈妈表示,为了她翻篇了,李嘉格却说自己不需要。这话完全是为杠而杠。
妈妈没有像其他妈妈一样一个劲儿地夸女儿,带着幽默警告女儿不要当着大家的面整事时,李嘉格就崩溃了,眼泪一直流。
可以看出,李嘉格对妈妈的所有行为都反应过激,不管妈妈是做对还是做错。
李嘉格得不到理想的答案就崩溃,可她是一个不知道答案的出题人。
她对妈妈说“不需要”时像极了她妈妈。一直渴望女儿回家,可当已婚女儿千辛万苦回家时,她也说自己“不需要”。
她们像两面正对的镜子,从不沟通,而只是不断反射对方的话语,直白地映照彼此,并形成没有尽头的镜像深渊。
母女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
李嘉格童年时期,妈妈过度依赖她,这令她形成了讨好型人格,以至于她在成年后面对妈妈长期处于愧疚状态。
当她建立家庭后,不能再把妈妈放在第一顺位的事实会无限放大她的愧疚,她便会一边喊着要和妈妈切割,真正成长,一边越是切割越痛苦。
但她成为独立个体了吗?也没有,她只不过从讨好妈妈变成了讨好丈夫孩子,她自身的存在感和配得感非常低。
每个人的潜意识是有感知力和生命力的,她总会在某个深夜感觉到哪里不对劲,却又无力改变。这会造成巨大的不安和怨气,而这种感觉长期存在,没有出口,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个待爆的情绪气球。
而这,就是李嘉格妈妈一个动作、一句话都能令女儿炸毛的原因。
在妈妈视角里,那些都是不值得发脾气的小事,但李嘉格一点就着。因为她敏感,压抑,很久很久了。在她较好完善自我人格之前,她不可能解开这种笼罩式的思维模式。
除了陈梦妈妈,女儿成年后母女关系都遭受了不同程度反噬,而这都和母亲的养育关系有关。
但锅全在妈妈头上吗?
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事实上没有人能回答。恰如前文提到的,这种不良模式是会自动循环、代代相承的,在普遍扭曲的东亚女性关系链中,我们实在无法拎出其中任何一环指认为主犯。
很多母亲是没能好好养大女儿,可她们自身就被好好养育了吗?
这个问题中孰是孰非实在难以判断,但不难判断的是,节目组尖锐化母女矛盾,并把矛盾直指妈妈的做法是有失偏颇的。
当李嘉格哭诉时,节目组用廉价的煽情手法以花字强调:
妈妈,你听到我的心声了吗?我很无助你知道吗?
明明现阶段,李嘉格一样听不到妈妈的心声。
他们更忽略了造成母女关系畸形的一个隐藏角色:爸爸。
比如李嘉格爸爸,他极度情绪化,比妈妈更甚。因为妈妈没有一个理性坚强的肩膀,小小的李嘉格才成为妈妈的情感慰藉,因此慢慢形成后续的极端关系。
相比之下,陈梦爸爸非常耐心、细心地承担起很多照顾陈梦的责任。在妈妈较严厉,给陈梦造成一定心理负担时,爸爸的温暖给了陈梦很多情感支撑。
陈梦忙忙碌碌做家务的爸爸
称职的父亲,其实是母女关系必要的缓冲带。太紧密太单一的母女关系不可能是好事。
妈妈女儿,虽然有同性别带来的认同感和天然的共情力,像陈梦妈妈在见到陈梦第一眼就为她将要承受女性特有的生理痛苦担忧。
但人无完人,她在实际培养陈梦的过程中,也曾让陈梦失望透顶。陈梦爸爸的称职,让这对母女从未真正意义上紧绷过。
是的, 母女观察类综艺,最终必须望向节目外的父亲。一味苛责妈妈,是不负责任的。
毕竟女儿,也是爸爸的女儿,妈妈则先是丈夫的妻子,再是女儿的妈妈。
本文由公众号「柳飘飘了吗」(ID:DSliupiaopiao)原创,点击阅读往期精彩
文章评论 (61)
大叔墨归尘
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内容详实,观点独到,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期待作者的更多作品!
雪域孤狂
文章分析得很透彻,但我对第三点有不同看法,希望能与作者进一步交流。